炒股和做产品
2014-08-17
炒股
最近跟朋友一起学炒股,刚入门,不免乱打乱撞。买了几只股票,有涨的也有跌的,总的来说运气比较好,还赚了点。但看着股票来回震荡、K线上上下下也终究没搞清楚其背后是为什么,所以心里也跟着忐忑不安。
接着,在朋友的推荐下开始看一些入门的书籍,其中便看了《可转债投资魔法书》,对可转债有了一定的了解,知道了其运行的规则和道理,于是便按照了书中推荐的几条投资纪律买了些可转债。接下来的感觉便好多了,可转债虽然也会价格波动,但自己心里有底,所以看着那曲线也不会忐忑,任其上上下下跳,反正我知道该卖的点在哪。
想了想自己前后的心理变化,有一个这样的感受:当支持你行动的背后有一个被你相信的理论体系,那么你的行动便会明确和自信。
可转债的投资周期比较长,也不用很频繁的操作,很适合我,毕竟平时工作、学业上的事情不少,我也没继续深钻股票之类的。我的朋友就不一样了,他是真的很投入地学习投资炒股去了,他不断地学习总结,力图去看懂股票,然后基于他理解的知识去选股买股。按照他的话来说,他是在建立自己的投资体系。我很认同他的这个思路。当然,他也许也会选错股造成亏损,这其实就是对他自己投资体系的验证,说明那个体系还不完善,需要改进,那么去改进就好了。
所以,行动背后的理论体系是需要在实践中试错和验证的,需要从错误中总结和提炼出理论体系的漏洞,然后加以完善,再拿他来指导行动。那么,越是不断改进,就越接近于完善,行动成功的机会就更大,行动背后的自信就更强,但不能丢失那颗质疑的心,这是自我更新的动力。
做产品
又想到了工作中做产品的事情。做产品,乍看起来像是一种感性层面的决定,比如这个UI好不好看,那个交互够不够友好,表面看起来像是考察个人感受,但其背后一定有一套理性层面的逻辑在支撑着:这个UI比另外一个UI好看是为什么?那个交互更友好是为什么?所有这些问题背后会有一个答案,这个答案不一定正确,但是是你思考后选择的一个答案。对这些答案的归纳和整理,在某中程度上就构成了你做产品背后的理论体系,或者说理念。
理念是拿来干什么的呢?其实理念就如同灯塔,指引着你的方向,在你面临选择的时候告诉你该选择什么。比如当给你两个UI设计,你会选择其中一个,放弃另外一个,因为你的理念告诉你选中的这个是因为什么什么道理。
但是,到这里是不够的。因为你选择的答案不一定是更接近于正确的答案。那么什么是更接近于正确的答案呢?举个例子,你选了UI设计方案一,你同时把这个方案和你放弃的那个方案拿给你的100个目标用户使用,结果更多的用户更喜欢被你放弃的那个方案,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说明你选择的答案有问题了,这背后支撑的理念有问题了。所以需要回头去想想为什么,然后去完善那一套理念。真实在做产品的过程中,便可以通过技术手段,去统计用户数据来参考,或者提供现有的方案去给目标用户测试来获得统计结果。
所以,看看炒股和做产品,其实挺相似的。首先,基于一定的知识和实践去建立理念;然后,基于理念在实践中去选择和决策,这个过程中需要记录和统计选择带来的结果;接着,根据这个结果来分析它与之前选择和决策的逻辑关系,从而完善理念以指导此后的实践。说起来也挺简单的,怕就怕常常懒得去思考这个链条,就光记得拍脑袋时的痛快了。